2019年11月18日召開的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互聯網金融標準研究院院長朱勇透露,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正在預備研究實施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自律公約。
數據庫審計作為目前用戶接受度最高,使用最為廣泛的數據安全產品,如果只是單純的具有日志記錄和審計功能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其功能必須得到進一步的擴展:
醫者,講求對癥下藥。然而近年來,醫療行業卻面臨著愈演愈烈的數據安全問題,究其原因,是各行業對醫療數據價值認知的不斷提升。當前,市面上的數據庫審計產品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經網絡審計“換皮”的產物,醫療機構如何為自己做出選擇?本文從“針對性”的角度出發,談談醫療數據安全審計的“對癥下藥”。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資產價值不斷攀升,推動了數據黑產的進一步繁榮。根據Risk Based Security公布的數據,2019年的前六個月,數據泄露事件的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4%。面對越來越多的數據泄露事件,國際以及國內也在加快制定數據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2018年歐盟推出《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我國今年5月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條例2.0正式發布,同期《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
據央視新聞報道,溫州警方近日破獲了一起非法獲取計算機系統數據案件。不法分子利用醫生午休時間,進入診室通過技術手段竊取醫院的“統方”數據,并從中牟利近百萬元。
調查顯示,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80%的核心信息是以結構化形式存儲在數據庫中的,一旦發生泄露勢必導致嚴重后果及重大損失。因此,通過數據庫加密技術,防范外部黑客非法入侵、內部高權限用戶或合法用戶違規訪問、竊取數據,避免敏感信息以明文形式外泄,已成為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開展信息化建設、安全有效使用數據的前提和基礎。
通常普通企業單位并沒有非常多的數據資產和業務系統,因此運維人員對數據資產情況較為清晰,梳理工作也不太繁瑣,通過階段性的數據資產登記就可以梳理清楚,相對容易管理;
靜態數據脫敏技術因實施部署相對簡單的特點,在數據測試、分析等場景中,逐漸普及應用。可靜態數據脫敏看似簡單,需求卻不一而足。對金融行業而言,數據庫儲存著大量與“錢和錢的主人”有關的敏感數據,一旦發生泄露或被篡改、損壞,勢必導致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和嚴重的信譽損害。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飛速普及應用,數據集中存儲已成為趨勢,越來越多的應用采用連接數據中心或者數據共享層的方式來開展業務,這使得采用“先脫敏-后分發”方式的靜態數據脫敏產品往往無法滿足用戶“兼顧實時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動態數據脫敏應運而生。
當今時代,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持續高速發展,信息系統日益廣泛。數據庫,作為企業存儲重要、敏感信息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越來越多的關鍵業務系統,已逐漸成為企業最具戰略性的重要資產,其自身的安全穩定運行不僅影響著企業各業務系統能否正常使用,更事關用戶隱私、社會穩定乃至國家安全。正因如此,安華金和?提醒廣大企業級客戶——及時、有效開展數據資產梳理工作,對信息安全建設至關重要。